南非库里南钻石矿:世界最大钻石的诞生地

从“常林钻石”到“非洲之星”,揭秘全球最著名钻石矿的历史与现状

南非是全球最重要的钻石和黄金产地之一。在其鼎盛时期,该国曾产出全球90%的钻石和超过一半的黄金[k]。本文聚焦南非最具传奇色彩的钻石矿——位于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(茨瓦内)以东约半小时车程的库里南(Cullinan)钻石矿。

在深入南非钻石产业前,不妨先回顾一段中国钻石史。1977年,山东临沭县女青年魏振芳在田间发现一颗重达158.786克拉的天然金刚石,为中国迄今发现并保存的最大钻石,被命名为“常林钻石”[k]。这一发现印证了钻石作为稀有自然资源的全球分布特征。

库里南钻石矿始建于1902年,三年后即出土了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原坯——库里南钻石(Cullinan Diamond),重达3106.75克拉(约621.35克)[k]。当时南非正处于英国控制之下,当地政府以15000英镑购得该钻石并献给英国王室。为防止途中被盗,英国当局巧妙地以假钻石迷惑盗贼,真钻则通过普通邮件安全送达[k]。

这颗巨钻后被切割成9颗大钻和约100颗小钻。其中最大的两颗分别为530.4克拉的“非洲之星”(镶嵌于英国王室权杖)和317.4克拉的“非洲之星二号”(镶嵌于王冠)[k]。这两颗钻石长期位列世界最大成品钻石之首,直至1985年被另一颗产自同一矿区的“金禧钻石”(Golden Jubilee Diamond,545.67克拉)超越[k]。

库里南钻石矿的形成源于地壳深处高温高压环境下的碳结晶,并通过火山活动带至地表,其矿体呈“胡萝卜状”岩管结构[k]。该矿由探矿人托马斯·库里南于1898年发现。他购得一块土地后,于1905年在距地表仅5米深处挖出那颗传奇巨钻[k]。

历经110多年开采,该矿已形成深达747米的巨大矿坑,累计处理数百万吨岩石。目前日均处理矿石约8000吨,年产钻石约2500克拉,其中高品质宝石级钻石占比较小[k]。近年来,矿区新建厂房采用新技术重新处理历史废料,显著提升了回收效率且大幅降低成本[k]。

据估算,库里南矿仍拥有约两亿克拉的钻石储量,可采储量达六千多万克拉,预计可持续开采50年以上[k]。尽管多数产出为工业用钻,但高价值宝石仍贡献巨大收益。例如,2013年一枚25.5克拉蓝钻拍卖价近1700万美元,超过当年总产出价值的10%[k]。

该矿历史上长期由德比尔斯(De Beers)运营,后转售希腊公司Petra Diamonds,主因涉及当地劳资关系与政治环境变化[k]。相较于美国宾厄姆铜矿严格的生态恢复要求,库里南矿区在废料堆放及环境治理方面尚有改进空间,大片废料堆裸露地表[k]。

钻石产业带动了当地发展,昔日荒野已变为宁静宜居的小镇。工人多为黑人,社区稳定和谐。小镇街道两旁种植大量蓝花楹树,春季花开如紫色海洋,赋予比勒陀利亚“蓝花楹之城”的美誉[k]。

比勒陀利亚建于1855年,以布尔人领袖比勒陀利乌斯命名,是南非行政中心,总统府及各国使馆均设于此[k]。城市绿化良好,尤以蓝花楹闻名,享有“花园城”之称。白人人口占多数,主要居住于郊区[k]。该市安全状况优于约翰内斯堡,成为前往库里南矿区的理想中转地[k]。

历史上,荷兰移民于1652年抵达南非,后称“布尔人”。19世纪末因金矿与钻石资源引发与英国的冲突,爆发两次布尔战争。第二次布尔战争(1899–1902)以英国胜利告终,但也催生了国际政治关注。温斯顿·丘吉尔曾作为战地记者参战,并在比勒陀利亚被俘后成功逃脱,为其政治生涯奠定基础[k]。

南非地标与建筑掠影

教堂广场一角

比陀市区边上的 Union Building 为南非总统府

UNISA(南非大学)校区建筑群规模宏大,从高速公路远眺极具视觉冲击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