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下采访,见一黄牛大肚子快要生产,询问老人家:这叫啥牛?两位老先生尽管都已耄耋沧桑,但口齿清晰言语利索,笑着说:“兕牛”。那公牛叫啥?“牤牛”。老爷爷也快速应答。牛的发音是:吽ōu.....这几个字您会写吗?这次不笑啦,就剩下摇头啦。

几年前有人曾问过我:乡下农民对公母牛叫法怎么写?发音吗,全河南基本都一样,可怎么写?难死我啦。几番周折,我似乎找到了公牛“牤牛”的正确字,可母牛的发音“兕牛”在我这里也“断片”。 我是不会随便丢弃的,这次回到家再次翻阅字典,终于有了结果。

牤māng:牤牛为哺乳动物,草食性,部分种类为家畜(包含家牛、黄牛、水牛和牦牛)。体型粗壮,部分公牛头部长有一对角。公牛俗称牤牛,也称牯牛,小牛俗称牛犊儿。牛还具多种用途:肉和乳可供食用,牛皮可做工业原料及衣料,牛角可做药材及工艺品等;牛还可为农业生产等提供役力。

兕sì。象形。本义:类似犀牛的异兽。也有雌性犀牛一说同本义。上古瑞兽“兕”,状如牛(水牛),苍黑(全身呈现青黑色),板角(就是独角兽那样的犄角)。逢天下将盛,而现世出。“兕”中最著名的是板角青牛(太上老君的坐骑)。有人将兕与犀牛这二者混为一谈,这是错误的。《山海经·海内南经》有这样的两段记载,“兕在舜葬东,湘水南。其状如牛,苍黑,一角。”“兕西北有犀牛,其状如牛而黑。”

由此可见,虽然相似,但二者并非完全相同。如同形容名山大川必言仙鹤白鹭一般,古籍里要形容地方险恶,也多言“其上多犀兕虎熊之类”。看来这个土语的“兕牛”与老子有关,当然也与洛阳恶关系极为密切。我们去洛阳“下清宫”门前看看雕塑,似乎就明白啦。

母牛的第二种叫法是:牸zì牛,解释:雌性牲畜:牸牛。牸马。

第三种叫法:牝 pìn,1. 雌性的鸟或兽:牝牛。牝马。牝鸡。2. 锁孔。3. 溪谷 :“丘陵为牡,溪谷为牝”。

展开全文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