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学利用矿物作为药物,有着悠久的历史,公元前2世纪已能从丹砂中制炼出水银;北宋年间(11世纪),我国已能从人尿中提取制造“秋石”,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了皂苷沉淀甾体等特异的化学反应,以及过滤、升华等一系列近代还在使用的方法。《五十二病方》记载矿物药21种。春秋战国时期《山海经》记载矿物药64种,《神农本草经》中载有玉石类药物41种。《名医别录》增矿物药32种,并将“玉石”类药单独立卷,放在首位。《新修本草》增矿物药14种。《本草拾遗》增矿物药17种,即在唐代矿物药种类已达104种之多。宋代《证类本草》等书中的矿物药已达139种。《本草纲目》把矿物药分别记述在土部、金石部,特别在金石部,记述比较完整,分为金、玉、石、卤四类,共161种。《本草纲目拾遗》又增矿物药38种。矿物药的数量虽较植物、动物类药要少,但从医疗价值来说,同样十分重要。如石膏为清解气分实热之要药,适用于外感热病,高热烦渴等症;眼科用于明目退翳,外科收湿止痒的炉甘石;外用解毒杀虫的硫黄和雄黄;泻热通便、润燥软坚的芒硝;具有散瘀止痛、续筋接骨之功,历代为中医伤科要药的自然铜;清心镇惊、安神解毒的朱砂等。